一、基本情況
安徽省擔保集團成立于2005年11月,是由省人民政府出資設立的國有大型政府性擔保機構。經過14年發展,尤其是近年成功轉型,躍升為全國行業標桿和知名金融品牌。截至2020年9月底,注冊資本202.66億元,凈資產219.32億元。主營業務覆蓋直接擔保、再擔保、科技擔保、普惠擔保、股權投資、資產管理六大板塊,主要指標穩居全國行業第一,主體信用評級連續五年獲得行業最高等級AAA,是國家首批“中央與地方財政擔保風險分擔補償”試點單位、中德經濟顧問委員會成員,是國家融資擔?;鹗着献鲉挝?,是第五屆全國文明單位。
集團自成立以來,以堅持政策性定位,踐行普惠金融,服務實體經濟,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為經營宗旨,積極探索能夠有效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擔保模式,努力成為政府資金的“放大器”、銀行信貸風險的“減壓器”、培育中小企業的“孵化器”和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“助推器”。據不完全統計,截至2020年9月底,集團累計為26萬戶企業提供擔保再擔保10935億元,有力支持了小微企業和“三農”發展,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,為推動現代化五大發展美好安徽建設作出了積極貢獻。
二、安徽創新實踐
為破解小微企業和“三農”融資難融資貴問題,我省借鑒德國擔保銀行運行機理,創新安徽擔保模式,在實踐中都取得了較好成效,受到了各方充分肯定。
1、突出普惠金融功能,明確國有擔保政策性定位。我省把解決小微企業融資問題作為政府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,把融資擔保作為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的政策性金融工具。在實踐中,按照“扶小微、廣覆蓋、低費率、控風險、可持續”的原則,將服務小微企業和“三農”的擔保業務明確準公共產品,由政府性擔保機構承擔,踐行普惠金融。在服務對象上,服務和支持擔保貸款額度2000萬元以下的小微企業,農業擔保服務帶動力強的種養大戶、家庭農場、農民合作社等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,確保金融活水精準流向小微群體。在融資成本上,擔保費率不高于1.5%實踐中,擔保費率逐年下降,目前低于1%,確保小微企業融資成本保持在較低水平。在機構準入上,加入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的擔保機構,服務小微企業的業務比重,縣級不低于90%,確保擔保機構服務小微不偏離。政策性定位為安徽擔保模式明確了目標指向,也為全省擔保行業健康發展、有效服務小微企業融資提供了重要保證。
2、突出體量體系協同,構建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。體量規模是擔保機構生存發展的基礎,體系網絡就是擔保發揮服務功能的關鍵。在實踐中,我省在省級層面統籌規劃,推進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建設,由省擔保集團以黨建、股權、再擔保、信息技術、感情為紐帶,在全國率先構建了省、市、縣三級全覆蓋的政府性擔保體系,改變了原先擔保機構“小、弱、散”的狀況,實現與銀行進行體系和體系對接,重組了行業內部秩序,形成了發展合力,有效解決小微企業和“三農”融資難題。截至2020年9月底,全省政府性擔保體系成員137家。2019年底組建安徽省融資再擔保公司,強化再擔保服務功能,強化普惠金融領域融資擔保業務準公共產品屬性。安徽政府性擔保體系成為各級政府做好經濟金融工作的重要抓手,成為逆經濟周期的“調節器”、“減震器”。
3、突出風險分擔共管,建立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。我省在傳統的銀擔合作方式的基礎上,2014在全國率先創新 “4321”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,政府、銀行、擔保三方權責對等、風險分擔共管,有效管控了擔保業務風險,調動了各方參與破解小微企業融資難的積極性,直接降低了擔保準入門檻,提高了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獲得率。在實踐中,對單戶2000萬元以下的貸款擔保業務,由市縣擔保機構、省擔保集團、銀行和地方政府,按照4:3:2:1的比例,承擔風險責任,自2014年底新型政銀擔業務試點以來,全省累計開展“4321”政銀擔業務3928.91億元、服務中小微企業、個體工商戶和農戶等各類主體92039戶(次)。新型政銀擔合作機制,通過政府引導、企業管理、市場運作,充分發揮了扶小扶微扶農扶貧職能作用,系統改善了區域經濟金融環境,受到了銀行、政府、擔保、企業等各方面的廣泛認同,在實踐工作中表現出了良好的可操作性和可持續性。在實踐中,不斷優化政銀擔合作機制,與國家融資擔?;鹩行?,獲得授信額度和合作規模保持全國領先,進一步鞏固安徽擔保在全國同行中的創新引領優勢。
4、突出財政資金引導效應,建立科學的資本補充機制。政府性擔保需要財政資金的持續注入,實現可持續發展。在實踐中,我省建立了有效的資本補充機制,2013年-2016年,省財政每年安排31億元,支持政府性擔保體系建設。其中,11億元由省財政直接轉移支付到市、縣財政,要求市、縣政府同比例配套,用于市、縣兩級政府性擔保機構注資;20億元通過省擔保集團向市縣政府性擔保機構注資參股。通過建立完備的資本補充機制,持續壯大市縣擔保機構資本實力,有效突破資金不足的瓶頸制約,有力放大全省體系功能,提升了體系服務能力。
5、突出金融風險防控,建立完備的風險補充機制。科學的風險補償機制,是擔保業務風險防控的重要內容,擔保風險補償資金是擔保業務持續健康開展的“安全墊”。在實踐中,我省建立了省級融資擔保風險補償專項基金,除“中央與地方財政擔保風險分擔補償”試點5億元擔保代償補償資金外,省財政另外每年安排3億元專項基金,對小微企業和農戶擔保貸款發生的風險進行補償,市縣政府也都建立了擔保風險補償資金,發揮政府信用和風險補償作用。持續穩定的風險補充機制,大大提升了政府性擔保機構的抗風險能力,實現了擔保業務效率、安全、公平、持續的有機統一。
6、突出創新驅動,組建科技融資擔保公司。2018年底,成立安徽省科技融資擔保公司,主要為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擔保服務。截至2020年9月底,全省科技融資擔保體系成員達131家,累計開展科技融資擔保業務418.88億元、5361戶(次),9月末在保余額159.51億元,在保戶數1995戶。同時,依托現有政府性擔保體系,構建了覆蓋省市縣三級的全省科技融資擔保體系。精準對接科技企業融資需求,創新“無抵押、低成本、高效率、全鏈條”的“科融通”模式,針對企業不同發展階段,靈活設置擔保額度,推出系列產品,專業專注服務科技型企業,有力服務全省創新驅動戰略。